close
曾被毛主席點贊的專傢 如今指出瞭印度的兩個幻覺





英國記者、研究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權威戰史專傢內維爾·馬克斯維爾7月15日在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發表瞭題為《這是印度的第二場對華戰爭》的文章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長達3000多公裡,其中多處存在爭議。幾十年來,邊界線上出現摩擦乃是常態。也許有朝一日,這兩個大國將不得不面對邊境戰爭爆發的窘境。原因何在?我認為問題在於,印度人長期以來被兩個自欺欺人的幻覺蒙蔽瞭雙眼,失去瞭厘清中印關系的能力。

幻覺之一來自1962年印度與中國之間發生的第一場邊境戰爭。戰爭爆發前,印度試圖將中方從麥克馬洪線(McMahonLine)中方一側、印度聲稱為其領土的地方驅逐出去,隨後中國軍隊對印度的驅逐行為進行瞭反擊,並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將印軍徹底擊潰。迅速而大范圍的潰敗使印度陷入瞭極度的震驚,然而取得勝利的人民解放軍(PLA)撤出瞭所占領的土地,隻留下瞭一句讓印度人感受到威懾和屈辱的警告:“請不要再向我們挑釁”。

時任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Nehru)為瞭修復自己破損的形象,在國內宣稱印度遭到瞭“中國的無端攻擊和入侵”,這實在是荒謬的謊言,尼赫魯本人應該為印度戰敗這場國傢災難的發生負有主要責任。盡管這一錯誤說法早已在國際上被揭穿和證偽,但在印度,卻在軍方和政界高層醞釀出一種向中國復仇的渴望。

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印度總理尼赫魯到機場迎接(資料圖)

上面還隻是印度人頭腦中較為次要的一個幻覺,而更加基本、影響力更為深遠的幻覺來自印度對自身邊境線形成過程的理解——印度認為其領土范圍是經過上千年的歷史自然形成的。

對於印度公眾來說,任何外國或國際社會界定或介入該國邊境線的形成過程(例如,通過談判在劃界問題上取得共識、通過雙方聯合實地確定兩國邊界的正式走向等——原註)都是不可接受的。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表示,印度通過對自身歷史的研究“發現”瞭印度的國傢邊界,這個國傢“不需就此與任何人展開協商”,印度隻需將自己所確定的邊界線印制在官方地圖上,而這份地圖就代表瞭印度的正式立場。

尼赫魯對自己的話是認真的,他果斷付諸實施,拒絕瞭北京多次希望就邊界問題展開談判的請求。此後尼赫魯的多位繼任者都堅持瞭他頑固且極具挑釁性的立場(也許有幾位感到不得不堅持這一立場)。實際上,這意味著印度認為自己有權利單方面、全權劃定中印兩國的正式邊界(claimingthesolerightunilaterallytodefineChina’saswellasIndia’sborders)。此後每一代受過教育的印度人都被灌輸瞭錯誤的觀念,認為自己的祖國受到中國欺侮,印度的地圖上“還有大片領土仍被中國占領”,而且他們還被告知“中方繪制的地圖意味著中國人還要侵占更多的印度領土”。

未能劃定的中印邊界此後不斷引發兩國間的小型摩擦,也許隻需一個偶然的小火星,一場邊境線上的熊熊大火就會燃燒起來。

1987年,一場中印邊境戰爭在千鈞一發之際得以避免。當時一個名為克裡什納斯瓦米·森達爾吉(KrishnaswamySundarj)的好戰的印度陸軍參謀長計劃將巴基斯坦變為一個“折斷脊梁骨的國傢”(broken-backstate),但森達爾吉沒有得到將其計劃付諸實施的機會,於是他又將註意力轉到中印邊界附近。他加強瞭陣地的工事,隨後命令執勤士兵越過麥克馬洪實際控制線。中方也集結瞭相應的軍隊並部署瞭空中力量,同時中國警告印度應停止挑釁,那時已是1987年的夏末時節。

隨著嚴酷天氣的到來,對抗的火藥味逐漸散去,而印度軍隊卻面臨窘境,其兵力之龐大已經超越瞭後勤補給的能力。困窘的境況壓垮瞭印度政府,隨後印度新總理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Rao)組成瞭新一屆政府。1993年,印度與中國達成瞭唯一一份邊界協議:兩國同意維持實際控制線並將雙方兵力削減至最低水平。不過很快,形勢的發展使該協議形同虛設。

當下中印邊界錫金段的這場對峙看起來似乎與1987年的情況相似,都是印度軍方因素多於新德裡的政治因素,印度陸軍參謀長比平·拉瓦特(BipinRawat)近期曾拍著自己的胸脯發出豪言壯語:“印度已經準備好同時應對兩場半戰爭(fightandwinon“twoandahalf”frontssimultaneously,這裡指與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度國內叛亂分子之間的戰爭——觀察者網註)並取得勝利”。

不過仔細分析此次對峙事件的背景之後,人們會發現也許並非隻是部分印度軍方人士好戰那麼簡單,兩國間可能存在更深層的矛盾。近期以來,印度一直在刺激中國,而且一系列事件都是故意而為。例如聽任達賴喇嘛以及美國外交官訪問雙方有爭議的中國藏南地區也就是印度聲稱擁有主權的阿魯納恰爾邦,不斷發表“麥克馬洪線是兩國間的合法邊界不存爭議”等錯誤言論,這在某種程度上肯定會激怒中國政府。

事實上,所謂“麥克馬洪線”的身世早已被揭穿,它僅存在於一份偽造的英國外交出版物中。這意味著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Modi)心中已經打定主意——與其做中國的友好鄰邦,成為美國羽翼下一個有攻擊性的盟友將更符合印度的國傢利益。

中印雙方短時間內在洞朗地區(Doklam,位於我國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南部,是我國固有領土——觀察者網註)集結部隊並形成對峙,這證明英國政治傢、印度前總督喬治·寇松(GeorgeCurzon)在牛津大學的一席話是有道理的,他當時表示:“邊境線是刀的鋒刃,當代世界的戰爭與和平就高懸於其上”。而在當下這一對峙事件中,其實是有一點辛辣的歷史諷刺意味的——洞朗地區邊界是中印之間唯一己劃定的一段邊界,而且很早以前就已經由雙方承認的條約做出瞭規定。

1890年,理性而自私的心理促使統治印度的英國人由錫金小喜馬拉雅州(LilliputianHimalayanstateofSikkim)的統治者陪同來到瞭中國人的談判桌前,在中英談判過程中,英國人甚至假裝與錫金代表的地位是平等的,最終中英雙方就中國西藏地方與錫金之間的邊界走向達成瞭共識並實地標定瞭界樁。

歲月的沖刷(當然也許還有當地村民的破壞)早已使那些界樁消失得無影無蹤,但當年條約裡描述邊界走向的詳細文字卻並未丟失一個字母,白紙黑字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意味著,無論是擅自行動還是遵從上級命令,此次印度邊防部隊的確公然越過瞭中印錫金段邊界,進入瞭中國領土。北京已經被印度近來不斷的挑釁行為搞得十分惱火,認為此次印度踩到瞭中國的紅線,北京的的立場是毫不妥協的——印軍若不首先撤出中國領土,談判便無法展開。

毛主席曾先後四次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資料圖)

印度將此次對峙描述為一個三方參與的事件,這一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不丹並非一個獨立的參與方,這個小國不過是被印度操縱的一個手套式玩偶(glove-puppet)。印度將一個旅的兵力永久駐紮在不丹境內,這是對不丹統治集團的一個警告:如果不丹試圖掙脫印度的控制,錫金就是其前車之鑒——錫金如今已被印度吞並。

當下中印之間這場小型對峙有演變為大規模軍事沖突的潛力,屆時第二場印度對華戰爭就會爆發。解圍的方法是存在的,而且一直以來就存在——中印兩國應該就邊界問題展開無條件、大范圍的磋商。不過展開磋商的障礙並未被清除,那就是印度的對華敵視態度以及“扭曲的集體受害者心理”,若要扭轉上述心態,印度領導人需要展現出真正的勇氣和決心。

其實歷史早有先例為中印關系樹立瞭榜樣,而且今天已經結出瞭地緣政治果實——穩固的中俄聯盟關系。1969年,中蘇兩國因位於黑龍江支流烏蘇裡江主航道西部中國一側的珍寶島爆發瞭武裝沖突,此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改變瞭蘇聯在中蘇邊境爭端中的不談判態度。互相妥協伴隨著漫長的劃界談判,在這一過程中雙方逐漸累積瞭互信,當然也要考慮到兩國都面臨著美國壓力這個因素,如今中俄兩國距離結為盟友隻差一紙正式的宣言瞭。如果印度也能出現一位像戈爾巴喬夫那樣具有勇氣和眼光的領導人,那麼中印關系的未來將非常值得期待。

(觀察者網馬力譯自7月15日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

附:馬克斯韋爾的中印研究簡介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雖然已經過去55年,但這場戰爭對當今的中印關系乃至國際局勢仍然有著深遠影響。回溯半個世紀前中印之間的這場激烈交鋒,一本名為《印度對華戰爭》(India';sChinaWar)的史學專著是不應忽視的。《印度對華戰爭》曾得到毛澤東、周恩來和基辛格的高度評價,是一本關於中印邊界爭端和戰爭的權威之作,其作者便是內維爾·馬克斯韋爾。

1959年,內維爾·馬克斯韋爾作為英國《泰晤士報》南亞通訊員被派往印度首都新德裡,他親歷瞭印度對華戰爭的全過程。最初,他與其他西方新聞記者一樣,自然而然地站在瞭印度一邊,認定中國是“侵略者”,並在報道中貫徹瞭這一立場;然而,隨著對中印沖突的瞭解不斷加深,他也逐漸看到瞭中國那一邊的狀況,這使他意識到瞭自己對中國的偏見以及對戰爭起因真相認識的不足。

“我被自由主義與反共的意識形態蒙蔽瞭雙眼,而這種偏見依然在今天很多記者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因為美國的很多政策依然在沿襲冷戰思維”,2014年3月他在接受《南華早報》采訪時說道。

1967年回到英國後,馬克斯韋爾進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中印邊界歷史和中印邊境沖突等問題,並於1970年出版瞭在國際上享有權威地位的《印度對華戰爭》一書。馬克斯韋爾精心收集瞭印度政府的內部材料,客觀敘述、分析瞭中印邊界問題及沖突的背景,闡明此次沖突是印度推行“前進政策”的結果,印度對此負有責任。該書出版後引起很大反響,被公認為是一本極具可信度的權威歷史著作。毛澤東主席最早從《參考資料》上看到《印度斯坦時報》刊登的該書部分內容,認為很有價值,周恩來總理立即指示外交部組織專人將該書譯出,1971年該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北京出版。

時隔多年後,馬克斯韋爾於2014年又把被印度政府視為最高機密的《亨德森·佈魯克斯-巴賈特報告》(TheHendersonBrooks-BhagatReport)上傳到瞭互聯網上。這份分析印度在1962年被中國擊敗原因的報告被印度政府保密瞭50年之久。馬克斯韋爾表示,他很早之前就看到瞭這份報告,一直在等待它的解密。而他最後決定將這份報告上傳互聯網供公眾閱讀,是因為印度政府拒絕將其解密。馬克斯韋爾說,他沒有其他選擇,因為他不願給後人留下難題。該報告在互聯網上出現之後引起下載狂潮,但印度卻在其國內網絡上屏蔽瞭該報告的下載頁面,對此印度官方沒有給出任何解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is484uq80 的頭像
    qis484uq80

    林林的預購清單

    qis484uq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